赴洛道中作

陆机[魏晋]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yuăn yóu yuè shān chuān,shān chuān xiū qiĕ guăng。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zhèn cè zhì chóng qiū,ān pèi zūn píng măng。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xī xī bào yĭng mèi,cháo cú xián sī wăng。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dùn pèi yĭ sōng yán,cè tīng bēi fēng xiăng。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qīng lù zhuì sù huī,míng yuè yī hé lăng。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fŭ zhĕn bù néng mèi,zhèn yī dú cháng xiăng。

译文

修:长。
振策:挥动马鞭。

陟(zhì):登上。

崇丘:高丘、高山。

案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遵:沿着。

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夕:傍晚。
抱影:守着影子。
寐:入睡。

徂(cú):往,行走。

衔思:心怀思绪。

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倚:斜靠。

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清露:洁净的露水。
素辉:白色的亮光。
一何:多么。
朗:明亮。

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注释

修:长。
振策:挥动马鞭。

陟(zhì):登上。

崇丘:高丘、高山。

案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遵:沿着。

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夕:傍晚。
抱影:守着影子。
寐:入睡。

徂(cú):往,行走。

衔思:心怀思绪。

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倚:斜靠。

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清露:洁净的露水。
素辉:白色的亮光。
一何:多么。
朗:明亮。

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

赴洛道中作译文

【译文】

修:长。
振策:挥动马鞭。

陟(zhì):登上。

崇丘:高丘、高山。

案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遵:沿着。

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夕:傍晚。
抱影:守着影子。
寐:入睡。

徂(cú):往,行走。

衔思:心怀思绪。

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倚:斜靠。

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清露:洁净的露水。
素辉:白色的亮光。
一何:多么。
朗:明亮。

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赴洛道中作注释

【注释】

修:长。
振策:挥动马鞭。

陟(zhì):登上。

崇丘:高丘、高山。

案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遵:沿着。

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夕:傍晚。
抱影:守着影子。
寐:入睡。

徂(cú):往,行走。

衔思:心怀思绪。

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倚:斜靠。

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清露:洁净的露水。
素辉:白色的亮光。
一何:多么。
朗:明亮。

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赴洛道中作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仍然是写陆机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但是写法略有不同。

  全诗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语句精炼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首句仍然紧扣诗题来写的。陆机从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当然是“远游”。一路上越过万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样的修长和宽广。诗人有时挥鞭驱马登上高山,有时手握缰绳,在有草的平地上缓慢地向前走。从这一重重山,一条条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因此,这里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苦情。但是,这首诗中的写景与前首不同,前首“永叹”十句写沿途山水景色讲究辞藻,大肆铺陈;这首诗只是寥寥数句,轻轻带过。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人感到各有特点。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又上路了。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这些复杂感情的产生,固然是由诗人思念亲人,留恋故乡,大概也参杂了对前途的忧虑。前首诗说:“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呜咽辞亲,“世网”缠身,应该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炼才少。有炼才焉,如陆士衡是也。”陆机文如此,其诗亦复如此,“夕息”二句可见其语言提炼功夫。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动词“抱”“衔”的使用皆备极精巧,是陆诗中的佳句。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走了一段路程,停下马来,倚着高峻的山崖休息一会儿,侧耳倾听悲风的声响。这里,进一步写诗人旅途的孤独和艰辛。倚岩休息,竟无人与语,只能侧身倾听悲风,可见其孤独。称秋风为“悲风”,使秋风涂上诗人感情之色彩,又可见其心情之忧郁。诗人旅途生活中的这一细节,又使读者联想到前首诗所描写的沿途景色:“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这里对途中空旷无人和恐怖气氛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诗人的孤独和艰辛。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意思是:夜露下滴,闪烁着洁白的光辉,啊,月光是多么的明朗!对月抚枕,不能入睡,穿上衣服独自遐想。这是写途中夜宿的情景。“清露”二句,写得幽雅净爽,清丽简远,受到前人的赞赏。结尾“抚枕”二句,表现诗人不平静的心情,饶有余味。陆机是吴国将相名门之后,素有雄心壮志。他的《百年歌》中说:“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晋书·陆机传》说他“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可是在他二十岁时,吴国灭亡。太康十年(289年),他和弟弟陆云被迫入洛。其前途是吉是凶,难以逆料,所以他的内心忐忑不安,很不平静。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这是认为诗歌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质和文词精妙的特点。这种诗缘情说和儒家的诗言志说不同,清代沈德潜认为“殊非诗人之旨”(《古诗源》卷七),其实这正是魏晋以来诗歌的新变化。作为“太康之英”(钟嵘《诗品序》)的陆机,他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此诗中“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文词华美,对偶工稳,“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用词造句,刻练求工,都是例子。陆机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写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赴洛道中作背景

【背景】

陆机的祖父陆逊是三国时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大司马。在吴国灭亡后,他于太康十年(289年),即二十九岁时,与弟弟陆云离开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赴洛道中作》二首作于他赴洛阳途中。